【資料圖】
在我的朋友圈里,鐘淑如老師早以“逛菜市場”聞名。鐘老師是中山大學旅游學院的副教授,同時也是一位“逛菜市場”的行家,為了研究“菜市場”,她去菜市場打工,賣過魚,賣過菜,拿火槍燒過豬毛,關于菜品種類、來源地、新鮮與否、好貨還是贗品、討價技巧、菜販口音,她都如數(shù)家珍。她曾用14個月的時間逛了海南全省17個市縣的菜市場,也頻繁奔赴全國各地的菜市場開展調研。
在多數(shù)人眼里,大學老師應忙于備課、授課、指導學生、研讀文獻、申報課題、撰寫論文、做實驗。然而,對于鐘老師這樣具有人類學學科背景的人而言,這是再正常不過的。人類學一項最基本的學術訓練是“走進他者的世界”,做到“像當?shù)厝艘粯涌创c理解問題”。研究者欲研究菜市場,必然需要長時間地走進與浸潤菜市場,充分融入菜市場,而最好的融入方式就是研究者成為“菜販”,身體力行地體驗、感知與理解關于菜市場的各種文化。
上述調查在人類學領域被稱為“田野調查”,這是標定研究者是否科班出身的最重要標尺。據(jù)筆者了解,鐘老師所在單位的人類學專業(yè)培養(yǎng)方案中對田野時間作出明確規(guī)定,且作為學生畢業(yè)的必備條件,本科生田野時間不得低于半年,碩士研究生的田野時間不得低于一年,博士研究生的田野時間不得低于兩年。
關于菜市場,我們習慣性認為它更多只與每天或隔一兩天去菜市場買菜的爺爺、奶奶、大叔、大媽有關,鐘老師去菜市場“打工”,主要出于其開展相關研究的需要。進一步追問,哪些人經(jīng)常對菜市場開展深入調查?我們不假思索會閃現(xiàn)兩類人:其一,有意愿加入賣菜行業(yè)的人,向有經(jīng)驗的菜販們學習與取經(jīng),詳細了解這一行業(yè)的現(xiàn)狀、政策、要求、風險與經(jīng)營術。其二,從事公共服務設施布局、對市場價格波動狀況進行摸查、對市場衛(wèi)生狀況開展調查、對菜品質量進行監(jiān)測的政府工作人員。
與此同時,“菜市場”也是青年學生走出“書齋”、接觸社會、開展調研的突破口,從而實現(xiàn)重視“附近”、回歸“附近”的目的。
菜市場是最有煙火氣息的地方,是展現(xiàn)真實生活的最佳場景。年輕人經(jīng)常吃到好吃的,或合胃口的,但通常不知道這些美食如何生成、加工與制作出來。近期經(jīng)濟景氣與否,市場物價波動多少,去多遠的地方才買到某種食料……去菜市場才能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。如果對上述知識與資訊的一無所知,沒有知曉的欲望,就難免與真實的生活相脫節(jié),導致人類學家項飆先生眼里的“‘附近’的消失”。
青年不妨多關注身邊、附近、社區(qū)及真實的生產(chǎn)與生活場景,讓發(fā)生在近域頻繁的社會互動有效填充日常生活,進而一定程度消弭“意義貧困”。逛菜市場能帶給年輕人新鮮奇異的體驗,與日常生活產(chǎn)生強烈比照,帶來一種真實生活的異域感。某種意義上,年輕人逛菜市場,是對單調日常的一種拯救。
小小的菜市場,能為大大的社會問題提供解決方案。去菜市場“打工”,除了像鐘老師一樣的研究者從事調研,也不妨成為所有人尤其青年體察真實生活、填充與豐盈人生意義的方式。
姚華松 來源:中國青年報
Copyright @ 2015-2022 華中晚報網(wǎng)版權所有 備案號: 京ICP備12018864號-26 聯(lián)系郵箱:2 913 236 @qq.com